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导读:近些年,心理健康开始被视为不过是某种类似于养生食谱的产物,它应当包括拥有恰当比例的爱和安全感、富有建设性的玩具、有益身心的同伴、坦诚的性教育、情绪的正常宣泄与适当控制等。这份营养均衡的心理大餐不免会让人想起营养学家厨房里的水煮蔬菜,营养丰富但无法引起食欲。用这份心理大餐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适应性却乏味无趣的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呢?
复杂的心理系统
然而,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不只是一道富有营养的心理大餐的产物,而是复杂的心理系统不断地作用于个人经历,对其作出反应、适应、吸收和整合,并坚持不懈地维持我们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之间平衡的结果。
心理健康取决于生理需要、本能和外部世界要求之间的平衡,但一定不能将这种平衡视为静态的。按照社会规范调节本能、欲望、愿望和追求纯粹自我中心的过程,发生于更高级的心理活动中。正是人格中与意识和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那部分执行这项重要功能。正是意识自我承担着这些调节和中介的作用,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只要醒着时意识自我都会如此。
满足感?幸福?不等于心理健康
不要误以为满足感,即“幸福”,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不仅需要通过人类自我中相对和谐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判断,还需要根据一个文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社会价值的程度来判断。如果一个孩子把摆脱恐惧看得很重,以至于他一生中从来都不敢为了某个理想或原则而冒险.那么这样的心理健康对于人的幸福而言毫无用处。如果一个孩子是“安全的”,但除了个人安全之外别无其他追求,那么这种安全本身也毫无价值。如果一个孩子“完全适应群体”,但这种适应是通过不加批判地接受和遵从他人的意见来实现的,那么这种适应也违背了人类自由的本意。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适应良好”,但只会用平庸的想法和常识填充头脑,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会看重这个孩子的“适应性”呢?
心理健康的最高水平,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运用他的才智,解决他自身的问题和所处社会面临的人类问题。对才智的自由运用,需要尽可能地把自我满足和自我为中心从推理和判断这些更高级的人类心理过程中移除。对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训练,必须包含对智力的训练。孩子的情绪健康对充分运用智力的依赖,不亚于对满足其基本生理需要的依赖。
最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还必须包括一套稳定和完整的价值体系,它是人的道德感和理想自我的组合,深深植根于不能被侵犯或破坏的人格结构之中。我们不能在缺乏这种价值体系的人格中谈论心理健康。如果运用诸如“个人满足”或“群体适应”这类不严谨的标准评估心理健康,那么可以预见, 一个少年犯在迫逐自己的目标时可能会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满足,而他对于犯罪团伙这个群体的适应也会如你所想象的那样令人满意。
心理健康是一种平衡
一边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为中心的愿望,一边是道德感和社会需要的限制,因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对这两者之间平衡的维持。通常,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人格内部的这两股力量。不过,当我们脑海中出现了某种违背道德感的冲动或愿望,或者我们意识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冲动或愿望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时,冲突就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将在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中扮演裁判或调解员的角色。一个健康的自我如同一位明智又公正的法官,会尝试找到争议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在个人愿望与道德感或社会需求没有冲突时,自我就会允许个人愿望直接获得满足;若非如此,自我就会指导个人用变通方式间接地满足自身愿望。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对专横跋扈的上司有攻击性情绪,并感到自己无法在不带来 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直接表达出来,如果他有一个健康的自我,这个自我就能把这种被禁止的冲动中所蕴含的能量投入到寻找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的行动中。最起码,他能做一些迫使上司变得安分守己的白日梦,并从中得到慰藉。如果他有一个不那么健康的自我,他就会缺乏调解能力,对这样的冲突无能为力,从而可能放弃自己的职责,任由自己用神经质的方式去发泄不满情绪。
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能完善心理健康
如何让自己内心和谐且达到自我所能达到最高的社会价值呢?心理咨询,特别是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国人真正的需要心理咨询,因为中国的家庭关系相对于西方的家庭关系来说,过于紧密了。
在中国,因为“孝”的观念,人们不能谈论他们与父母关系中负面的一部分,既不能跟周围亲戚谈,也不能跟朋友谈。在这种情况下,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师提供了一个空间,让人们可以自由地讲述所有的问题。当然,在中国,人们谈起恋爱关系中的问题来,比谈论跟父母的关系更为容易。
为什么分析师能够打开一个来访者能自由讲述的空间呢?因为他有非常开放的耳朵以便分析者能够说。为什么人们不能跟朋友、跟父母谈话呢?因为他们没有开放的耳朵,他们的耳朵是关闭的。大多数人身边的朋友、家人并不想听。
在咨询师搭建的咨询空间中,通过自由表达与无意识的探索,心理健康不再是空谈。